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2 10:01:04

【书评组】青木瓜之味——评龙门说书人《青木瓜》4.7

本帖最后由 yinger_9781 于 2021-1-8 09:16 编辑







青木瓜之味——评龙门说书人《青木瓜》    从文案中一望便知,这篇小说写的是一双青梅竹马的故事,这也正应和了标题中青木瓜的青涩之味。其实,写青梅竹马题材的小说在网络文学界已多如牛毛,有描写校园内或明恋或暗恋的愁肠百结,也有描写从校服到婚纱的水到渠成,还有描写情窦初开时遗憾分开,多年后破镜重圆的戏剧人生。在这略显拥挤的题材空间里,龙门说书人会如何施展拳脚呢?我疑惑着,期待着。
    随着小说画卷的徐徐铺开,一股淡雅的清香扑鼻而来,那是一种久违的抒情气质。在当代网络文坛上,抒情气质已渐行渐远,举目望去,除暴安良的武侠小说,深受少女们追捧的总裁霸道恋情,勾心斗角的宫斗小说,尔虞我诈的官场小说,烧脑的推理小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它们占据了大部分小说爱好者的业余时间,而抒情却往往被视为过时的多余之物,弃之如敝履。在这当下,《青木瓜》翩然而至,作者自然闲适的笔触,仿佛将我溯洄到读汪曾祺文字的年少时光,看着松心和嘉木的日常,我眼前仿佛浮现了活泼美丽的小英子和寡言内敛的明海,浮现出一卷旖旎唯美的乡村风俗画。
    松心和嘉木也生活在这样一个如画小镇里。一个滔滔不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是镇上的富家女,一个是家境清贫的寒门子弟。看到这样的人设,也许有读者会和我一样揣测:接下来是不是上演一出飞鸟爱上鱼或鱼跨越阶层追求飞鸟的感人爱情剧,或是上演一曲如梁山伯祝英台般打破门第之见的爱情悲歌?这样的猜测,皆是低看了龙门说书人。事实上,她虽跳出题材写法的窠臼,但也并未另辟蹊径,刻意制造人为曲折,只是用娴熟的笔法自然地描摹这对小情侣的相识、相知、相恋、相守,便让读者在享受山村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体悟着人情美。   
   嘉木曾笑称,他和松心的相识是由菩萨牵线的。儿时的那次打醮过节,当佛龛轿子从路口经过,她跟过去,看见了做金童的嘉木,自此便爱与他玩在一处。嘉木寥寥几块零花钱,差不多都开销给松心在镇上打牙祭;常常她长篇大论,嘉木偶尔一两句话便会说到她心坎里;有时她脾气上来了,转身就走,嘉木便追上来,便见山间小路上,他紧随其后,默默地待她发散完肝火。他对她是纵容的,松心那份穷极自在的天性,在嘉木这儿找到了落脚点。
    菩萨第二次出现,是长大后的松心和嘉木去庙里求签。松心的签文是“时而饮啄时而飞腾”,似乎正合松心那山野精灵般的烂漫个性,但其实,在明朗跳脱的性子背后是她仿若局外人般的冷静,洞若观火。当看到受城里新鲜事物诱惑的蓉蓉果断与丈夫离婚,义无反顾地离开毫无前途的小镇去城里续梦时,松心苍凉地说,离合岂无缘;她将官场上的一套运用到家里的酒店管理上,卓有成效,却平静地说,天下熙熙攘攘,她只是个吃肉的局外人。然而她的冷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开阔的包容。她听说镇上那个卖鱼的中年人很不如意,便多买他的鱼,多到吃不完时,便每天做各式各样的鱼料理;她与人交往没有狭隘偏见,因而有着不错的人缘;虽然清楚教育没有公平可言,它一向和基因、金钱挂钩,也饱受着部分家长和眼热同事的非议,但她仍坚持给无法完成作业的学生们开免费作业辅导班,确保他们能识字脱盲。
    面对如精怪般洞明练达的松心,嘉木自比爱上精怪的书生。作为一介书生,嘉木是幸运的,他的读书之路可谓一片坦途。凭借着出色的智力,他以读书这种最不费力的方法,切中社会的认同,实现了层级跨越。他其实还可以申请国外的学校,继续学业,去往小镇外的世界更好地发展,但他选择留在小镇,因为他曾说:“山外的人情,不是我向往的。”还因为签文里“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是他的志向,更因为松心也选择留在这里。
    文中菩萨第三次出现是在两人成婚后的一次对话中。松心问嘉木:“会一直这么要好么?”他回答:“菩萨定的,我可不敢违逆,怕被雷劈。”这组对话看似寻常,其实却反应了两人当时不寻常的心境。此时,随着外来物欲的入侵,小镇渐渐发生着变化:魏弘奢靡作派的新式度假酒店击退了本分传统的松心家酒店;小镇的年轻人已深谙市场经营的运作潜规则;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许多学校或合并或停办;每年正月的傩舞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嘉木陷入了一种角力状态,一方面他变得越来越忙碌,学中医,学开直升飞机......外边的城市正在敞开胸怀接纳他,另一方面,他有自觉不能长住城市,每当日暮降临,他会像不归巢的动物,有一种茫然焦躁;与此同时,松心也陷入了同样的角力,一边是她深爱的乡村,另一边是成为蜂王的诱惑。渐渐地,他们拥有了各自的行进轨迹,已彻底独立于对方。此时再读两人的这组对话,松心的疑问中其实潜藏着深深的不安,而嘉木的回答看似笃定实则犹疑。他们明白,在城市里奋斗三年的自己,拥有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故事的最后,他们选择回到小镇上的那个山间小屋。月光下,嘉木重又戴起面具,跳着傩舞,用虔诚庄重的仪式,告诉菩萨:我们回来了。松心看着嘉木翩翩起舞,神态安然,她喜欢这种回到最初的感觉。
    菩萨在文中反复出现,仿佛珠串,贯穿整篇小说,贯穿着松心和嘉木的人生。菩萨仿若不经意般牵起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红线,然后如慈祥的长者般抚须笑看这对小儿女的浮沉人生,在必要时用谒语使他们醍醐灌顶。如此,作者将佛教的禅理注入世俗的爱情中,使原本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多了一份飘逸和洒脱。我想,这便是深埋于文字背后的另一层抒情况味吧。   
   除了难能可贵的抒情气质外,作者还将儒、释两种文化交织于文中。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行动轨迹:小镇→城市→小镇,放在古代士大夫身上,便是出世→入世→出世。古代士大夫是在自然和政治之间角力,松心和嘉木是在自然和社会之间角力。儒教教人积极进取,佛教教人超然物外。当受到重用,理想志向得以接近时,可以取用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而遭受排挤,前路迷惘时,可以取用佛家的物我两忘,为自己寻一片精神家园,如东晋陶渊明,唐代王维,小说中的松心和嘉木。绝佳的状态便是在自然和社会或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而,文末松心和嘉木也许并不会一辈子留在小镇上,或许,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回去城市中追寻人生,只不过,我想这一次,他们会少一些彷徨,或许他们会构建一个精神小筑,朝暮往返其间,以享人生之味。
    这不正如青木瓜一般吗?虽然外表青涩,但剖开它,用手触摸那饱满的木瓜籽,你所感受到的圆润和安静会让人舒心一笑,那是青木瓜的精神故乡。我们的精神故乡又在哪里呢?自我们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风霜刀剑渐渐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渐渐从意气风发走向沉稳圆熟,一路奔波,精神上的故乡是对疲累的我们最好的慰藉。精神上的故乡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是一个盆景,一本好书,一次与三两知己的小聚,一次兴之所至的远足......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或略带寒意的雨夜,与精神上的故乡举杯畅饮,我想这便是作者借这篇小说想让我们品尝到的生活的原味吧。
下载链接:感谢4521提供的下载链接http://enjoyreading.top/thread-18474-1-1.html






刺客无名 发表于 2020-12-3 09:13:58

这是新书呀?记得龙门说书人的小说还挺有质量的。
看书评的分析觉得作者隐藏的情感寓意很浓厚,不错不错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3 10:25:59

刺客无名 发表于 2020-12-3 09:13
这是新书呀?记得龙门说书人的小说还挺有质量的。
看书评的分析觉得作者隐藏的情感寓意很浓厚,不错不错

是呀,这是她十一月的新书。虽然是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但还是被她的文气所折服。这篇小说虽然不长,但里面的字句值得反复品味,我还觉得这篇小说蕴含的情感和作者当下的心境很相符呢。

刺客无名 发表于 2020-12-3 10:39:24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3 10:25
是呀,这是她十一月的新书。虽然是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但还是被她的文气所折服。这篇小说虽然不长,但里面 ...

心境想通的作品所以会觉得更融合吧。今年我一篇言情没看过,准备入手一下下:P

十一月的雨 发表于 2020-12-3 10:53:34

:$哇哦,书荒中,好久没看到4.5分以上的文了~~~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3 15:49:07

刺客无名 发表于 2020-12-3 10:39
心境想通的作品所以会觉得更融合吧。今年我一篇言情没看过,准备入手一下下

好呀,这本小说绝对让你不枉此行的。^_^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3 15:50:17

十一月的雨 发表于 2020-12-3 10:53
哇哦,书荒中,好久没看到4.5分以上的文了~~~

嗯,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是意外之喜呀,你值得拥有,哈哈。

十一月的雨 发表于 2020-12-4 13:14:44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3 15:50
嗯,这本小说对我来说是意外之喜呀,你值得拥有,哈哈。

最近连连弃文,不知道看小说是不是也有休眠期.停看一阵子后,再重新拿出来随意一本都感觉很香~!!!反之个个都无趣~~HHAHA :lol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20-12-4 17:24:23

十一月的雨 发表于 2020-12-4 13:14
最近连连弃文,不知道看小说是不是也有休眠期.停看一阵子后,再重新拿出来随意一本都感觉很香~!!!反 ...

嗯,确实,看文也有倦怠期,尤其是接连看几篇不怎样的文以后,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看文眼光提高啦。

14122 发表于 2020-12-16 16:30:37

在潮流中,敢停下来,慢下来,坚守内心,很不容易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书评组】青木瓜之味——评龙门说书人《青木瓜》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