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想到的
这几天把《小别离》看完,想到很多,上网查了作者,看到作者说的:写的是小别离,其实背后更想说的是正在我们社会中发生着的大别离。 他概括了五种“别离”。当然,第一个“别”,是“别分数”。这在小说和现实中的体现是,一分两分,就会让家长无比纠结。
“因为一两分的区别,在学校里会差一两百名。实际上这和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就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考试机器。这考试机器就是无论状态多不好,考试也不能出差错。”
还有,向“雾霾”告别,向这种让人纠结的环境告别。
“第三是向集体焦虑告别。我们希望小孩能够从容地成长。”“周末的四个半天,都排满了补习班。其实自己孩子成绩已经很好了。但是看到人家都去了,我们不去,就怕落后。这就是集体焦虑。”
鲁引弓还想传达的,是向单一成功标准的告别。“原本成功的标准是多种多样,但是现在,成功似乎就是钱、好大学、地位。”
“归根结底,是向这种在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以过来人的身份,鲁引弓和无数家长一样,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活得慢一点,从容一点,快乐一点。
对父母和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小别离。但,每个小别离后,都藏着大别离。
实际上,千家万户这样的小别离,改变了很多本质的东西。
比如,改变了教育的本质。“曾经,出去留学都是很开心的,学成回来,报效祖国。但现在的留学,变成纠结了,并有种一去不返的感觉。”鲁引弓发现,留学潮的质地变了。
还有,对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观的颠覆——这在《小别离》中特别突出,为了送孩子出国留学,很多家庭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了。
“为了留学节省钱,就把孩子过继给国外人家。这样就可以入读美国公办学校,学费就很便宜。但实际上,家庭危机,就存在了,很多家庭,就此解构。”鲁引弓说。
还有内心和现实的别离。
“因为想让下一代过得更好,把留学当成一艘诺亚方舟,让孩子飘洋过海。这样一种决然的背后,是内心里希望孩子每天都能粘在身边,跟自己说说班级里的八卦和趣闻。”鲁引弓说,这种别离,甚至让人看不到愈合的手段。
看到作者说的这些话,再回想起剧中的情节,作为父母,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可能看的不同,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朵朵爸妈为女儿的费劲心血的付出,女儿成绩不好想尽一切办法,担忧谈恋爱,担忧分散学习,担忧心理问题,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女儿能压下自己的舍不得送女儿出国。想到自己,女儿的教育我该怎样把握呢。 我觉得我是那种儿子去哪我就在哪里的。。舍不得跟他分开
该放手时还是得放手啊,迟早的事! xiongmao101 发表于 2016-9-20 08:18
我觉得我是那种儿子去哪我就在哪里的。。舍不得跟他分开
我跟你相反,孩子长大了必须独立,跟父母分开。
至于能独立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这部电视剧我没看 偶就跟同事一起看了一两集,不过偶觉得孩子大了,要走怎么样的路得他自己选择,毕竟以后路要他自己走,家长可以给意见,但最后做决定的还得是孩子自己。 电视剧看完了,还是蛮有感触的。作为父母其实一定要学会放手,孩子对父母来说,只能是付出,不要去想回报,这样心态才会好。而且我也不赞成所有的一切都为了孩子,这样孩子压力大,自己心态也不好。自己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 本帖最后由 fish91121 于 2016-9-20 09:59 编辑
一直对出国留学不感冒。
人生在世,不如意常十八九。给他一个快乐、安稳、无压的童年,那么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各种成长的烦恼、压力,谁来替他承担?童年快乐,就不怕孩子成年抑郁么?
举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为什么有良心的医生都建议,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顺产不要剖,因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要顶着压力前行。产道的挤压,只是第一步而已。
别想那么多减压减负,在国外,想孩子有好的前途,一样要竞争。拼命的形式不同,里子是一样的。古今中外皆然。放之四海皆准。
窃以为,是现在日子好过些了,条件比自己小的时候好多了,再加上孩子少,不知道怎么对孩子好了。归根到底,有社会因素,也有单孩政策的推波助澜。 小井 发表于 2016-9-20 08:37
我跟你相反,孩子长大了必须独立,跟父母分开。
至于能独立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lol我就是传说中的孩奴。。。哈哈。现在小朋友才中班,我有时回想着。。买房吧,给儿子的婚房也准备好。。。 我老公对此说过我好几次。。。小朋友要自己出去闯。。我知道。。我也懂。我就是舍不得 xiongmao101 发表于 2016-9-20 09:59
我就是传说中的孩奴。。。哈哈。现在小朋友才中班,我有时回想着。。买房吧,给儿子的婚房也准备好。 ...
你家的话很大可能跟你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已经很好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