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无名 发表于 2016-9-21 12:54:20

【书评存档】(言情)虚构的悲情-------读辛夷坞的书有感

本帖由 紫轻旋 发表于 2009-2-28 20:43:32

《 山月不知心底事》是辛夷坞的第四本书,从早前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晨昏》,作者一直延续了她小说中的青春校园叙事风格。她甚至被称为80后“悲情青春”写作代表。

      
       最初看的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她从描写的大学生活开始一直到走入社会后的人生经历,书中人物的不同命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因为她所写的内容贴近我的生活,从那里面偶尔可以发现一些平凡人的影子,书中的内容和现实显得很近,不是那种无法超越,高高在上的感觉。她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感觉就是我自己甚至周围人的缩影。所以读起来很有亲切感,也是它吸引我的原因。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有它存在的特定环境和读者群。她的书以青春作为代言,无疑吸引的是我们当代的还在校园未踏出校门,并且对生活抱有美好幻想的人,而青春这个范围太广,对人会引起一种心里上的认同和追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拥有一部分城市的都市人群,即那些高级白领,充满小资情调,生活富裕悠闲而又无温饱生活压力的人。限定的读者群也许会对书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看的关键。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辛夷坞给我们讲了一个和我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故事。它描写了几个大学生的爱恨以及交织出的一系列故事。作者以校园为依托,像我们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情感历程。文中的主角是郑微,她的朋友阮莞,她的爱人林静和陈孝正都是围绕她展开故事的。不管是写的郑微追求陈孝正的手段方式,还是阮莞以综合成绩第一毕业,最后却只能做家庭主妇的情节,都写的很接近现实生活。书中的一系列场景,如宿舍的卧谈,食堂吃饭,教学楼下的等待,社团招新等细节都可以看成是从现实中演化而来的。至于郑微去见陈的父母,阮阮的相亲,父母对子女爱情婚姻的干预,以及他们毕业后在工作上的遭遇,都有很强的现实依托性。例如林静身为检察官和郑微公司的领导吃饭那一段场景,无疑就是现实生活商场上惯用的伎俩。曾经的好友毕业后各奔东西甚至永不相见,相信我们现在已经毕业走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也有相通的感受。和曾经的恋人分开转而嫁给一个自己不能谈得上是爱的人,这种情况也大有人在。作者用一条青春校园的线索把他们串联起来,而青春在这里所代表的特殊意义是爱情,青春的流逝伴随的是爱情的死亡。郑微最后终于得到了他的青梅竹马的爱情林静,但是这中间有陈孝正的过渡,陈成了她的又一个刻骨铭心的纪念。对林静的归依多少带了点现实无奈的感伤因素,失去了最初的那种执着。阮莞因为他爱的人放弃她,最终无可奈何的嫁人,却最终又因和初恋的约会而惨死在火车上,作者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很残忍的,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而最后郑微在阮阮的墓地遇到她大学时候的好友老张,看到阮阮墓前的满天星,间接告诉读者满天星的花语是“甘做配角的的爱。”至此,我们才明白知道原来老张也是爱阮阮的,只是这种爱隐秘而不动声色,虽然在前文中作者也做了很多的铺垫,可是因为我们太过关注主角的爱情,而遗忘了这份没有说出的爱。这种爱又加深了阮莞死的悲情,现实的毫不夸张的描绘使我们相信这种悲情,并且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而在《山月不知心底事》中,作者好像有意避免对之前创作题材青春校园的重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晨昏》中都采用的是大量关于校园生活的追忆加工作生活社会经验这种模式,《山》中则跳出这种模式,转为一种我们并不怎么熟悉的上层社会生活场景,对人物的刻画也不仅仅局限于青春期,而是成了一种成长历程的描述。作者改变之前的用事件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写法,变成人物自身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不仅仅作为所叙事件的点缀,而是变成深层次的,推动事情发展的原动力。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通过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展示,而是关注人物内心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欲望。这种对人自身的探索,所需要的故事情节就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的理解,变成远离现实的了。《山》一开始采用倒叙手法,叙述了叶搴泽的失踪及向远的反应。初一看感觉有点像那种悬疑侦探故事。接着作者通过梦境陷入了遥远的回忆,开始扳正整个故事的叙事脉络,从头写起。向远和叶搴泽是小时候在乡村的玩伴,后来因为一次救命之恩使向远对叶搴泽产生了感情并许了他一个“所罗门王宝瓶”的诺言,而叶这个时候被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城市大老板叶秉林的私生子, 于是被接入城中生活。邹军,也就是后来的叶均,同样也是叶父的儿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暂时寄放在乡下,并对姐姐般的向远产生了好感。向远的妹妹向遥因为误杀了向远最喜欢的弟弟同时也是她自己的弟弟而被向远讨厌疏离。姐妹两互相憎恨。后来,叶灵出现在向远所在的乡村想投湖自杀却被向远意外相救,叶灵是叶搴泽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却因爱上了叶搴泽得不到他的回应而变得精神不正常。于是,叶搴泽赶来找他的妹妹并和向远在分别5年后重逢。向远以为叶搴泽和她的心意一样,也爱着她,却不知在这5年里叶搴泽发生了变化,对自己的妹妹叶灵产生了感情,而自己因为软弱自私却不承认,始终霸占着向远对她的爱情,利用向远作为自己逃避的借口,最终酿成了悲剧。这些场景,看上去很富有戏剧性,是作者的故意构思和安排,是为作者表现的悲剧性结局做铺垫。文中开始的叶搴泽失踪其实是向远的买凶杀人,而这时候的叶搴泽其实已经是向远的丈夫,为什么向远要使这么极端的手段,也是因为她爱而不得。她爱叶搴泽,也知道叶搴泽爱的并不是她,可她依然在叶向她求婚的时候答应他,只因为自己所许的“所罗门王宝瓶”的诺言,就是无条件答应叶搴泽的三个愿望。她以自己一生的幸福作为赌注,去换取一场并不确定的爱情。后来她帮叶打理公司,使濒临倒闭的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并日益发展壮大,可是这时候却传来叶因为一个妓女就要拿走公司全部的钱,全然不顾向远的努力,于是,向远要报复,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整篇小说充斥的人情都显得很虚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用与被利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但是仅有的真挚的感情却又显得很病态,例如叶灵对叶搴泽的爱,叶均对自己的大嫂向远的爱,向遥对叶均的爱,章粤对沈居安的爱。全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的得不到回应的爱,简单的说就是我爱你,而你却不爱我或是不能爱我。这是一种爱的无望状态,也是使整篇小说充满悲情色彩的原因。人性的压抑与堕落在这篇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同时,爱的光辉也不断的冲撞着这些阴暗,两种矛盾感情的交织使得人性越趋复杂。这是在简单的校园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和表现出的。
   

          它的出现必须要有深刻的社会生活基础,所以作者聪明的选择的场景都是在商场上,人性最复杂的地方。并且是人的私欲和利益体现的最集中的地方。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表现的都是她的公司的事,江源企业人事的周转,平定工厂工人的闹事,努力竞标工程,工程承包出事的后续处理,修建江源度假山庄,公司资产的暗箱操作等,这些商业活动远远不是我们所能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就像看香港和大陆的电视剧里,亦不乏这些情节。向远的买凶杀人,叶搴泽的遭绑匪撕票,腾俊为了躲避警方的调查带着向遥东躲xc,最后因为他的伙计对向遥动了色心而下手杀人,要挟向远带他们到安全的地方,最后却因叶均报警而事情败露,不得已潜逃,却因为握有向远杀人的证据而被叶均杀人灭口,向遥也因为难产而死,进医院的瞬间听到响起的枪声,而袁秀也就是叶搴泽帮助过的那个妓女因为向远杀了她的胎儿而一把火烧了她的家,向远被叶均所救,只是叶均却成了植物人……最终,向远只剩下了她一个人,还有她枕畔的那一缕阳光的叶均,可是知道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叶均究竟是生是死,“她不知道自己究竟保持这个姿势过了多久,直到叶均床边的监护仪器上出现了异样的波动。”然后“她用最轻快的声音对床上的人说:‘看啊,天要亮了,我们一起去看日出。’”
   

      这所有的情节看起来都好像是我们乱熟于心的商战片的镜头,只是作者往里面加了大量的人物的心里感受和动机在里面,把电视中的情节变成了文本,并且融汇了作者个人的思想认识体验在里面。在文中作者想着重表现的是人性的欲望,而正是这些欲望的无法满足给文本中的人物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使整个文本都充斥着一种悲情的味道。只是,这种悲情再也不是我们能感觉到的体验到的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悲情,这种悲情因为作者的叙事情节从而使它和读者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我们被那些反复冗杂的情节所迷惑,冲淡了我们的悲剧意识,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人物自身的追求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山月不知心底事》

yhywjs 发表于 2016-9-21 14:21:50

《山月不知心底事》这书我看过,向远执着于叶搴泽而忽略叶均,还有其妹妹向遥那偏激的感情,感觉都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叶灵和叶搴泽之间的那种类似灵魂的爱,都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书和小说我都没有看,不过前段时间这一类型的太多了,我就看了《左耳》感觉还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评存档】(言情)虚构的悲情-------读辛夷坞的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