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er_9781 发表于 2017-7-6 06:56:34

【书评组】你触摸了我——评《芳华》作者:严歌苓

本帖最后由 yinger_9781 于 2017-7-6 11:22 编辑







你触摸了我——评《芳华》作者:严歌苓
   严歌苓,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是在她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热映之后;第一次直接触摸她的文字,是三年前读《老师好美》时,虽然人们对这本小说褒贬不一,但是,通过文字,我触摸到了作者那颗沉重的心,体味到了她直面社会问题的沉痛。我喜欢触摸这个词,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当读到令我拍案叫绝的精彩章句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将手指摩挲着词句,来来回回,体会着文字的深意,以期勾勒出文字背后作者那颗跃动的心。
   这是人与作品之间的触摸,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触摸,如果时光倒退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还能感受到这种触摸的美好吗?
      严歌苓笔下的一群少男少女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回答了我。他们或亲历或旁观了一场“触摸事件”。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触摸,很正常呀,我们每天可能都做过这个动作,对物体如此,对人也很自然,朋友之间,恋人之间,何以将它和“事件”联系起来呢?这本书如此郑重其事地称呼这件事情,并非“大词小用”了,而是在那个大背景下,对待这一动作,必须煞有介事。先说这一动作的施力方——刘峰。相貌平平的他有一副热心肠,也因此得了“雷又锋”的诨号,他主动将军队大院的自来水挑给残疾孩子“括弧”;当“我”因纸上恋爱被暴露,准备轻生时,刘峰找到“我”,开导我;当“我”难受于父亲被贴上“反动文人”的标签,艳羡于别人能够狂欢地消费家里捎来的东西,忍受着周围同学的异样眼光,可是,从北京开会回来的刘峰打破了这一切,他带来了“我”父亲的礼物,他称“我”爸为“咱叔”,他说“我”爸是个好人,要“我”挺起腰杆做人。朴素的语言,质拙的道理,他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他抚慰了“我”那颗自卑的心。诸如此类的事情,刘峰还做过许多,也正是这众多小事,使刘峰渐渐变得“重要”起来。当选全军“学雷锋标兵”的他,仍旧和往常一样,做着没人愿意做的“抄跟头”这个苦活,他在我们眼中是如此的伟大而又平凡。
可是 “触摸事件” 毁了这一切。更准确地说,一切是从林丁丁破口大喊救命开始轰然崩塌的。

   也许你要说刘峰不够理智。他把对林丁丁的爱恋苦苦压制,残酷压制了几年。他对大家的好,不胜枚举,那么,对林丁丁的好呢?一定是在潜藏在给大家的无数的好之中。比如他给予林丁丁的入党大业的帮助,再比如,他一直在等待一个他和她恋爱的恰好时机。
也许你要说林丁丁矫情。诚然,林丁丁的幼稚、天真无知是伪装的,我不否认她成熟,她世故。但,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又如何呢?且看,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反应,一开初纷纷站在刘峰一边,劝林丁丁要接受得了他爱她的事实,可是当林丁丁一句反问你们怎么不去接受他,让“我们”愣在了原地。其实,在那个瞬间,“我们”有些理解了林丁丁的心理。如果将林丁丁换成是“我们”,在那个瞬间,“我们”都是林丁丁,会感到委屈和幻灭。原来,“我们”都把刘峰推举到一个大理石基座上,将他奉为圣人,视为“我们”的道德楷模,一旦楷模有了人的情感,“我们”便觉恐惧,便觉恶心。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刘峰已经被“我们”披上了神性外衣,他那颗火热的人心早已被我们层叠覆盖,被我们视而不见。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雷锋,以及他饱受诟病的手表和皮夹克。有些人紧盯着雷锋手表和皮夹克的由来,甚至他的彩色照片,质疑着他曾经做过的好事,质疑着他的为人。其实,当初自己看到这一消息时,也有一种幻灭的感觉。却不知道,不知不觉间,我已把他放置在神坛上了。圣人怎么可以追赶时髦呢?圣人怎么可以讲求享受呢?圣人怎么可以和我们凡人一样呢?我也曾把伟大和平凡割裂开来,也曾忽视了雷锋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现在回过味来,看看雷锋,再看刘峰,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可是,当时年轻的“我们”不知道,那个时代不知道,刘峰被“我们”,被时代推上了审判席,他的对面是“我们”。曾经铭感于他的帮助,为他佩戴上“全军学雷锋标兵”的勋章的“我们”,曾坚决抵触对他的批斗,后来变得犹豫,直至后来,一个又一个地站起来讲他的坏话的“我们”,而刘峰,坐在“我们”的对面,脸隐藏在军帽的阴影下,当我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时,一颗颗大粒的水珠直接从他的军帽下滴落到地上。最终,刘峰就这样被“我们”,被时代处理,离开了。
      当时,只有一个人没有开口,何小曼。她曾被刘峰善意地触摸过。
何小曼是“我们”歧视的对象。她只用一条毛巾搞个人卫生;她有一头浓密的乱发;她喜欢把馒头掰成小块,分别用纸包好,到别人吃零食的时候,再拆开来一点一点吃,如果身为旁观者的读者,看到这样一个女孩,也许会在心里淡淡的唾弃两声。可是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至她被妈妈带入再婚家庭时,抑或是只截取那之后岁月的一个时间片段,对这女孩曾有的鄙夷便会转化为同情和怜悯。因为偷穿了母亲的一件红色绒线衫去参加学校表演而被母亲抽耳光,当她哭着将它脱下来时,母亲鼻头眼圈发红,嘴里保证着等她长大一定给她穿,可是几年后,那件红毛衣却穿到了妹妹身上,同是母亲的亲骨肉,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只是因为继父是妹妹的生父呀。她知道,母亲为了维护目前的家庭格局正在行使着心术,可母亲不知道的是,这一套心术正深深地刺伤着她。那天夜里,她把红毛衣变成了一堆弯弯曲曲的线头,并将其染黑,秋日的一天,她将织好的黑色毛衣穿在身上,从此,她将死去的亲父亲,曾经的母亲,曾经的自己,现在的母亲,现在的自己收纳在黑色中,那里面有她最冷的和最暖的感受。
她逃离了那个家,原以为能够在团里面能够获得些许温暖,可惜,并没有,母亲送别她时为她梳的法国辫子,为了保留住最后的母爱,她坚持戴着帽子睡觉,可是“我们”只看到了她的怪异;“我们”看到她吃馒头的方式很寒酸,却不知道那是因为没有家人给她主动送零食,她只能用这种方式假装自己也有零食吃;我们嫌弃她不讲卫生,她身上的“馊臭”,没有人愿意触碰她,去做托举这个动作。只有刘峰,在大家的注视下,将两手轻轻搭在何小曼腰上。他的触碰是轻柔的,是抚慰的,他将她搂抱起来,放在肩膀上,自亲生父亲后,多年后的她再一次感到安全、踏实,做了一会儿掌上明珠。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唯小曼一人没有批斗刘峰,唯小曼一人送别被下放的刘峰。   如果小说只是止步于此的话,那么严歌苓和一般的网络写手没甚区别,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还讲了三十年间的“我们”,三十年后的“我们”,以及走过一段人生路的“我们”对“触摸事件”,对当时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

似乎优秀的作品总能发人深省。比如以前读过的一篇杨绛的《老王》。冷眼旁观之下,杨绛对于老王的所作所为毫无指摘之处,可是细察之下,就发现杨绛总是将老王的付出物化为金钱回报他,其实,她和老王之间还是有一层厚厚的隔膜,以至于她在老王过世多年后仍“心上不安”,这种“不安”便是杨绛反思生活的一种精神自省。这样的反思,使得原本简单的文章却富有魅力。
   同样地,在《芳华》这本小说里,严歌苓的精神自省也时时涌现纸端,令人动容。刘峰因“触摸事件”被下放连队,何小曼后来的精神分裂,甚至是“我”自己因纸上恋爱被揭发后遭排挤......这林林总总,时隔多年的“我们”可以用年少无知,家庭之爱的缺位,当时的时代使然等原因来轻轻揭过,但是严歌苓没有,她借萧穗子的视角来评说当年的那些事,剖析自己的当年的心理,表露着自己的愧怍,这种情状放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也很少人能做到这样。
这本小说读至一半时,我曾有些后悔翻开,觉得就故事的叙述流畅性来说没有她之前的小说好,但是当我看至第二遍时,我有些明白了,这是作者最真实的一部作品,她要还原自己的那个青春岁月,她要还原那个饱经沧桑的时代。为什么叙述不再那么行云流水?因为作者在回忆,在痛苦,在自省,她在还原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可能没有以往那么好看,但我知道,作者揭开心口的那道伤疤,不是为了让读者猎奇那个时代的见闻,而是让我们知道,纵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曾经的荒蛮,但我们可以在自省中重塑自我,阔步向前,迎向人生中的芳华!
站内链接:无评分:4.5




aaa 发表于 2017-7-6 08:23:16

久仰大名,哪天找来看看~
既能用中文写又能用英文写,人又美,吼吼啊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17-7-6 08:44:53

aaa 发表于 2017-7-6 08:23
久仰大名,哪天找来看看~
既能用中文写又能用英文写,人又美,吼吼啊

确实。实力派的知性美女作家。:lol

抽风的糖醋排骨 发表于 2017-7-6 09:12:25

这本书没有看过
但是作者是如雷贯耳

杯杯 发表于 2017-7-6 10:06:45

少女时,特别喜欢严歌苓,她的书几乎都看过。一直觉得她很深刻,很敢写,也很感性。然而到了现在的年纪,却再也看不得她的书,只觉得阴暗,抑郁,难受到想抓狂。因为年少时,只是看到描写,而现在有了阅历,会脑补,所以无法忍受了。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17-7-6 10:55:23

抽风的糖醋排骨 发表于 2017-7-6 09:12
这本书没有看过
但是作者是如雷贯耳

今年四月的新书,这个作者的作品很值得一读呢。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17-7-6 11:06:20

杯杯 发表于 2017-7-6 10:06
少女时,特别喜欢严歌苓,她的书几乎都看过。一直觉得她很深刻,很敢写,也很感性。然而到了现在的年纪,却 ...

我是工作后才听说严歌苓的,惭愧。看过她的《老师好美》和这本《芳华》,《扶桑》也看过一些。确实,看过作品之后会有些压抑,但是我觉得严歌苓的作品还算不上阴暗,还是有引人向善向上的力量的。可能我还太过天真,还挺无畏,所以会去看一些直言社会弊端或反映社会隐忧的作品吧。{:4_113:}

杯杯 发表于 2017-7-6 11:47:25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17-7-6 11:06
我是工作后才听说严歌苓的,惭愧。看过她的《老师好美》和这本《芳华》,《扶桑》也看过一些。确实,看过 ...

你可能没看过她早期的,写文革时候的,女性在兵团什么的。和那个时代也有关系吧,特别难受

yinger_9781 发表于 2017-7-6 12:23:19

杯杯 发表于 2017-7-6 11:47
你可能没看过她早期的,写文革时候的,女性在兵团什么的。和那个时代也有关系吧,特别难受

这篇文章主要事件发生在77、78年,也可以看出文革的影响还未褪去。比之难受,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不知道这部作品能否定义为“伤痕文学”?另外,她曾写的《灰舞鞋》中的萧穗子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在这里出场了。

feishaka 发表于 2017-7-6 16:46:15

本帖最后由 feishaka 于 2017-7-6 16:48 编辑

啊 ,没看过她的作品啊,好像也不敢看啊 ,我可以先看杨绛的《老王》
这篇我估计看不进去。。因为主角和我至亲名字一样啊
哎,我不喜欢文革时期作品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书评组】你触摸了我——评《芳华》作者:严歌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