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组】残忍而美丽——《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本帖最后由 yinger_9781 于 2017-9-8 19:52 编辑残忍而美丽——《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风筝,又名纸鸢,它起源于中国。犹记得孩提时背诵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在人们眼里往往被定义为自由、希望。是啊,想象在那阳春三月,沐浴着和风,手牵风筝线,在柔软的草地上尽情奔跑,该是一件多美妙的事呀。
在不同的人眼里,风筝的寓意各不相同。在蔡骏的《谋杀似水年华》里,男女主角在放风筝中放飞心情、弥合心伤,在鲁迅的《风筝》一文中,风筝中有着鲁迅淡淡的乡愁,还有他对自己曾扼杀弟弟天性的自责,更有对自己无法求得宽恕的悲哀。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对于作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读罢小说,我觉得,风筝对于作者的意义,随着文本的深入,逐层递增,就仿佛那年轮,随着年岁的增长,一圈一圈变得丰厚起来。
要阐明风筝在这本书的含义,就不得不提阿富汗风筝游戏的习俗。那是古老的冬日习俗,比赛从清晨开始,直至天空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宣告结束,这种游戏也叫斗风筝,斗风筝不仅要放风筝,还要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而追风筝则是拿到坠落的风筝。如果参与者斗至空中只剩下他这一只风筝还不算笑到最后,当他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才算真正的赢家,这是无上的荣耀。
童年的阿米尔和哈桑都对此乐此不疲,但对他们来说,最难忘的还是1975年冬天那场风筝大会。那是哈桑最后一次为阿米尔追风筝,那是哈桑最后一次对阿米尔微笑,那是阿米尔最后一次心无旁骛地和哈桑相处,而后是分离,长长久久地,死生不得相见。
别离时有多么的苦涩,当初相处便有多么甜蜜。哈桑说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当阿米尔被邻居家的孩子推搡时,哈桑总是挺身而出,他们总是在屋后的那片乐土消磨时光,吃石榴、恶作剧,共享一本好书。那棵石榴树身上,有阿米尔稚嫩的刀刻痕迹:“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在那些美好时光里,他们之间几乎没有阶级壁垒的寒气逼人,唯有赤诚的天真之心。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故乡》,里面的迅哥儿和少年闰土也是这般的毫无芥蒂。但,细察之下,阿米尔和哈桑的相处与《故乡》里的那对少年人还是不尽相同的。阿米尔性格更加敏感纤细些。他渴望着父亲的关爱,可父亲总是对他太过严苛,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向父亲靠近。如果说父亲是太阳,那么他就像一株向日葵,如果说父亲是一幢庄严巍峨的楼房,那么他就是一个踮起脚尖,拼命攀住围墙的孩童,急不可耐地冲向楼房,在抚摸房屋砖瓦的同时,也在臆想着家的温暖。他是如此地喜欢父亲,以至于当父亲将目光移向哈桑时,他便不禁一阵恼怒和失落。也难怪他会如此依恋,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去,父亲在他心里也悄然承担着母亲的角色,父亲又是如此的光彩夺目,在事业上,父亲俨然一个成功者,闲暇之余,他又将闲钱投在慈善事业上。这样的父亲,怎能不让他自豪呢?可是,父亲的目光常常会掠过他去,在父亲眼里,这个儿子太过懦弱,连自己都无法保护好,也尽是喜欢些文绉绉的东西。父亲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有多么努力去喜欢父亲喜欢过的东西,只不过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阿米尔没有气馁,屏息等待着下一个机会,下一个亲近父亲的机会,下一个博得父亲好感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75年的那个风筝大会。
随着比赛的临近,他紧张不安,但更多地是兴奋期待。比赛那天异常顺利,他的风筝最后胜出,他看到了父亲高声欢呼,拍手称快,那一刻,他很幸福,他终于可以让父亲以他为荣了。就这样。一个小小风筝倏地拉近了他和父亲的距离。细心的哈桑自然注意到了这一切,他想让阿米尔再快意些,为他的阿米尔少爷追到最后掉落的那只蓝色风筝。可怜的哈桑,在他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在那个窄巷中,遭遇了不幸;勇敢的哈桑,以一己之力对抗着阿塞夫恶霸般的挑唆和欺凌;仗义的哈桑,牺牲了个人的尊严,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阿米尔赢得了那只蓝色风筝。
可哈桑所做的一切,并未迎来阿米尔的感激,更未得到阿米尔的珍惜,相反,阿米尔像挥赶苍蝇般驱赶着哈桑,试图阻止着哈桑靠近自己,哈桑在那时仿佛已成了阿米尔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一看到哈桑,阿米尔只会想到自己的胆怯和卑琐。何况,他已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父爱。当看至此时,我为阿米尔的不作为而齿冷。虽然他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但比他年龄更小些的哈桑,难道面对阿塞夫之流就不会胆寒吗?恶名在外的阿塞夫,挥舞不锈钢拳套肆无忌惮地欺侮孩童的阿塞夫,曾撕裂与他争抢风筝孩子的一只耳朵的阿塞夫,在面对这样的阿塞夫,哈桑曾义无反顾地举起自己的弹弓威吓了他,那是阿米尔和哈桑第一次面对阿塞夫。在阿米尔面前,哈桑习惯了挺身而出,尽管在和阿塞夫对峙时,他心里瑟瑟发抖,但他表现得泰然自若。可是这份难能可贵的友谊却在1975年的冬天被阿米尔毫不留情地践踏了。卑劣的阿米尔因畏惧裹足不前,卑劣的阿米尔甚至想着哈桑是在宗教仪式上被屠宰着的羊,在做着高贵的牺牲,卑劣的阿米尔无视着一心为他的哈桑——那个哈扎拉男孩的自尊心正被撕裂。
我心疼地看到哈桑乞求着阿米尔去爬山,心疼地看着哈桑望着那棵石榴树,这是属于他们的树,树干上的那行字犹在,但已物是人非。阿米尔无法忍受当初他亲手刻下的这些字。他当然会无法忍受,他背叛了哈桑,他违背了那段与哈桑朝夕相处的时光。如今,“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这些字正鞭笞着他的劣迹。阿米尔,如今仍是“喀布尔的苏丹”,他得到了众人的赞誉,他得到了父亲的疼爱,以往的缺憾被一一填补。这一切只用一个哈桑便换来了。
而哈桑,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怎可能与阿米尔同做喀布尔的苏丹呢?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扎拉人,而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土著,而哈扎拉人是蒙古人西征时留下的后裔,更重要的的是,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信奉不同派别的宗教,普什图人自诩真正的阿富汗人,处处打压哈扎拉人,甚至屠杀哈扎拉人。极低的社会地位,使得许多哈扎拉人只能艰难地活在社会底层。文中的哈桑和其父阿里便是阿米尔家中的仆人,我留意到,在和阿米尔心无芥蒂的童年阶段,哈桑一直称呼主人公为阿米尔少爷,在面对恶少阿塞夫,哈桑也称其为少爷。多么深根蒂固的等级意识呀,以至于阿米尔在为自己开罪时,也曾不自觉地想过“他只是一个哈扎拉人,不是吗?”。我此时的悲哀比读《故乡》时来得深,迅哥儿和闰土好歹有过一段天真纯善,毫无芥蒂的童年岁月,只不过成年后的闰土的一声“老爷”才拉开了和迅哥儿的阶级差距,而怀揣着一颗良善之心挣扎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的哈桑,几乎没有童年,似乎从他生下的那一刻起,等级观念就烙印在他的血液里。他把阿米尔视为珍贵的朋友,但他从骨子里知道自己和阿米尔的不同,所以,当阿塞夫嘲笑着哈桑的牺牲时,哈桑红了脸。哈桑何其聪明,虽然没有一天上过学,但是谜语猜得比阿米尔好,又能一言说中阿米尔所编故事的缺陷,他怎会不知他的少爷是否真心对他,他怎会不知他的少爷是否窥见了他被凌辱?但他愿意装作不知道,愿意再次心无芥蒂地与少爷相处。阿米尔此时的卑琐彰显了哈桑的高贵。
那只蓝色风筝,不再像童年时所放飞的风筝那般象征着自由,渴慕父爱,而是隐喻着阿米尔的自私、懦弱、背叛,凸显着哈桑的无私、勇敢、真诚。
当阿米尔的风筝再次飘扬在天空中,已是二十年后,在美国。蓝天之下,他用曾经哈桑教给他斗风筝的手法终于逗乐了哈桑的儿子,乘着和风,他奋力奔跑,为哈桑的儿子,为哈桑,为自己追着风筝。在飞扬的风筝中,他释放着自责、自省,完成了自我救赎。
看到这,我不禁会心一笑,为故事中的所有人。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此书了,第一次阅读,给我感触最很深的是阿塞夫的暴行,阿米尔的无能,哈桑的美好品德。而此次再读,让我心有所动的是阿米尔的那条长长救赎之路。
心有所愧但又胆小自私的阿米尔逼走了哈桑父子,苏联入侵阿富汗逼走了阿米尔父子,恶的历史在不断上演。阿米尔远走美国,看似避开了心里的罪恶,但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久远的愧疚感、无助感仍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不断地翻涌上来。那句“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仿佛一束暗夜的光,照亮了他的彷徨已久的心,他决心打破魔咒,重寻“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美好。
他知道,此行任务艰巨。父亲给阿里造下了孽,阿米尔又给哈桑造下了孽,恶的轮回是该终结了。此去路途艰辛,饱受战火蹂躏的故土,仿佛暗夜中无声张口的野兽,随时可以陷他于危险中。但为着那些往事,为着赎罪的机会,为着当仁不让的责任。这次轮到他义无反顾了。
二十年后的故土,昔日的鸡犬相闻已不在,举目望去,满目疮痍,他仿佛成了一个异国人。苏联人的入侵好不容易结束,塔利班的残暴统治又接着像黑云一般压下大地,昔日名声显赫的人变成了异国他乡的跳蚤市场上的小贩,昔日的大学教授沦落成街头的一个寻常乞丐,恤孤院管理人靠着卖孩子来换取生活日用品,昔日的普通人在旁落无人地叫卖着自己的义肢,不听话的扎哈拉人随时会暴毙街头,阿富汗俨然普什图人的天下,历史上的种族清洗在重演,社会又重回蛮荒时代。阿米尔这一次,并没有被恐惧扼住咽喉,愧疚感,责任感在催促着他,他第三次来到了那棵石榴树下,过去的那些刻痕,在岁月的洗刷下,已显得模糊起来,他屈膝蹲下,手指抚摸着那些刻痕,用指甲从那些细微的裂缝中小心地刮下一些树皮,我不禁想,在他做着这些动作的时候,究竟会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呢?是怀念,是愧怍,还是对未来的欣然?也许都有吧。
也因此,便有了整本书最精彩的与阿塞夫对抗的情节。二十年前,他从阿塞夫的狠毒目光中逃开,而这一次他昂起头,第一次直视阿塞夫。虽然在这场打斗中,阿米尔明显处于下风,拳头暴雨一般击打在他的躯体上,血液飞溅、骨头碎裂,但疼痛没有使他退缩,而是再一次迎上去。也许旁观者会见到这样奇特的一幕,一个人在奋力施暴,而另一人脸上不是恐惧而是欣慰。是呀,阿米尔长久以来鼓噪不断的心随着这一次次击打中奇迹般地宁静了下来。他早该如此了,他早该勇敢面对阿塞夫了,他早该在哈桑被辱时挺身而出了,这迟来的心安呵。这时哈桑的儿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一个和多年前他父亲一模一样的举动,举起弹弓,将拉满的弹弓对准阿塞夫的脸。哈桑仿佛跨越生死,再次来到了他的阿米尔身边,保护着他的少爷。
当中年的阿米尔奔跑在一群尖叫的孩子间,他对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看到了哈桑的儿子脸上几不可见的微笑,时光仿佛凝滞了,多年前,那个雪地上,身着绿色长袍的哈桑也朝他大喊:“为你,千千万万遍。”。以前,阿米尔总想如果没有1975年的那个冬天该多好,一切还会像画一般美好,但现在,更早以前,在他再次踏上故土时已不这么想了:罪恶已然发生,不要逃避,罪行导致的善行,虽不能消弭过去的荒唐,但确是真正的自我救赎的方式。当他将哈桑儿子从泥潭中扯离出来,当他看到小小孩子朝他微笑,一切都值了。恶的轮回终结了,善的循环不断向前。
写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了《屠路》中的王云山,《和你的世界谈谈》中的禾诗蕊,他们都曾做下错事,后都选择行善来面对自己的罪行,我曾不屑于他们的行为,认为这种所谓赎罪无济于事,重读了《追风筝的人》,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种将负疚化为善行的路,其实是崎岖不平的,但善行带来的满足感,无疑能缓解压抑的心理,但更重要的是它使你负重前行,而非被心上的石头压入泥潭。漫长的人生路,我们都不知何处有坑洼,有些难走的路是由挚爱亲朋陪着你跨过,而有些不平的路,只能你一人走,一人品尝艰辛,一人咽下苦涩,一个人熬过去,用坚韧意志,用良善之行,用宽恕之心。
有人说这是一本残忍而又美丽的小说,我深以为然。作者不仅写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苦难,更将其放入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加深了小说的真实性,更增加了小说的厚实度。残忍和美丽这一组矛盾的词,在这本小说里却达成了奇迹般的统一。秘诀就是作者深入刻画人性,人性中的自私、矛盾、执着在这本小说里呈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主人公身上会投射出自己的身影。人性在由恶走向善时,结果毫无疑问是美丽的,而过程是艰涩无比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容易被人逃避的,在这个苦涩过程之下有时会藏着生活的蜜。作者有意拉长的苦难描写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的许多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面。
我终于明白,为何随着年岁增长,自己开始偏好写实类作品。血淋淋的惨象和阴恻恻的人心见得多了,自然不会有那种轻佻的乐观和禁不起考验的淡然了,清醒后的我更会去珍惜这世上的美丽,更会去挖掘世间的美好,更会去努力去创造这世界的美。
站内链接:http://enjoyreading.top/thread-6849-1-1.html评分:5分
哎 终于有本我看过的书啦~~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看的,看完一阵唏嘘,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唏嘘啥。。
老师有没有看灿烂千阳~~ 小蜜蜂 发表于 2017-8-25 08:48
哎 终于有本我看过的书啦~~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看的,看完一阵唏嘘,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唏嘘啥。。
老 ...
第一次看这本书也是五六年前了,第一次看和第二次看感觉又有所不同,好书确实值得一品再品。作者的灿烂千阳没看过,但听说是主要是写阿富汗的女性的呢。 阿颖,我看这部电影是同事推介的,当时看完心情好沉重好压抑,现在看了你的评论又是另外一种心情(电影里好像说阿米尔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电影里社会的不公平阶级等级的划分,战乱后的各种问题,阿富汉真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比下还是我们国家好,虽然也有诸多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人民是安全和谐的。 回到孟菲斯 发表于 2017-8-25 09:56
阿颖,我看这部电影是同事推介的,当时看完心情好沉重好压抑,现在看了你的评论又是另外一种心情(电影里好 ...
菲斯,在看这本小说前,我对阿富汗的印象只有9.11、塔利班、穷困,这几个关键词。这本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化的阿富汗、森严的等级制度、男女的绝对不平等、战后的满目疮痍等,将原本是小人物的故事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展示,让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怆然感。作者善于设置冲突,故事过半后,阿米尔从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的真实身份,这个点设置得合情合理,不仅解释了身为一个富商的父亲为何如此热衷于做慈善事业却很少真正关心阿米尔,还解释了父亲为何对哈桑和阿里另眼相看。这一真相也推动着阿米尔走上了赎罪之路。
相比世界上的战乱地区甚至有些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安全系数确实比较高,哈哈。 感谢颖儿推荐好书。!看完书评虽然也有点难过,为哈桑,为战乱,不过我还是决定看这本书
PS。妖妖比我强多了。颖儿推荐的书我都没看过。
就像这篇书评里提到的就都没看过。。我也默默的列下书单 feishaka 发表于 2017-8-25 11:06
感谢颖儿推荐好书。!看完书评虽然也有点难过,为哈桑,为战乱,不过我还是决定看这本书
PS。妖妖比我强多 ...
抱住柳柳,这本书的容量和写意确实值得一读。柳柳别急,好书有很多,咱们慢慢来。好书在怀,表明我们不会书荒不是? 为何我看到有一段是乱码? 我想静静 发表于 2017-8-25 12:57
为何我看到有一段是乱码?
呃?我分别用电脑和手机确认了一遍,没有乱码呀? 我记得之前看过电影 印象并不怎么深刻 (估计也是因为当时年纪还小...{:4_102:})但我一直听说书要比电影好看 买完这本书就一直搁置在书架上 看了露珠大人如此深刻的点评 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好好读一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