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声故人,念一生河山 ——评《十二年,故人戏》墨宝非宝
读中学时,有一阵子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几乎一天一首,工工整整地誊抄,然后默默记诵,喜欢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几句,将少女的娇羞和矜持跃然纸上;还有那首《声声慢》,虽当时并不怎么知晓意思,但开篇的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篇末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深深吸引了我,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流连于那些叠词,将其反反复复在心里吟诵,甚至想象自己就是那人比花黄瘦的女子,倚着阑干,听那冷冷秋雨,看那萧瑟秋景。
如今看来,那时的我对词的欣赏,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上;那时的我也太过天真,明明“不识愁滋味”,却还要“强说愁”——那时的我能轻松读懂“倚门嗅青梅”的少年心事,却不懂藏在《声声慢》深处的哀愁,那是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亡国之恨。而今,当我回读这首词时,拨开浓雾一般的愁绪,我看到了李清照海一般深的眼眸,她的心里尽是“欲说还休”。
为什么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流传甚广?我想,是生活的磨砺,拓宽了李清照生命的宽度,也丰厚了这首词的韵味。
就好像小说中傅侗文和沈宛央的婚书——“山河无恙,百年永偕。”,初看只觉平淡无奇,但通览小说的人明白,这八个字写尽了他的一生,尤其那风雨飘摇的十二年。 傅侗文俊逸倜傥,曾是五陵年少的他,也有过鲜衣怒马,一夜看尽长安花的浪荡浮名。但当一身青春飞扬,满腔壮志豪情在国外频遇冷眼时,他沉默了,时常闪着笑意的眸子沉静下来,这沉默,这沉静并非因为胆怯,并非表示退缩。少年陷入了沉沉思索,第一次将目光从自己身上投向远方,万里之遥的中国。因此,归国后,本该走在似锦前程的他,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崎岖山路,从此,他再难有一天真正的快活。
曾有人劝他——“劝君莫作独醒人”,但他宁愿做这“独醒人”,呼唤较为清醒之人,使这少数人和他一起振臂高呼,一起揎拳捋袖,一起来改造这混沌的世间;而他也并非“独醒人”,当时的中国已有一群早醒的人,他受其感染,将革新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决。
他所做的一切,多么像弃医从文的鲁迅啊:满含悲愤,以笔为匕,划破中国的漫漫长夜,使其透漏出的一丝光给久待黑暗的民众以希望,他发出的呐喊虽不够嘹亮悦耳,但足以慰藉那些直面惨淡的猛士,也能够多或少地扣醒国人沉睡的良知。
行文至此,傅侗文的形象已经流诸笔端,他的骨架已经立起来了。如果说把骨架看成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的话,那么血肉便是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情节,如果一个人物的塑造少了血肉的话,那么作者笔下的人物便会钝化为一个符号,将作者前期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更为高明的作者将血肉理解为补白,但,这并不是说,补白可以多近乎滥,好的小说还是需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 补白要精当。比如,这本小说反复出现的《文昭关》唱词——“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文昭关》里,令伍子胥辗转反侧地是积压在的心头的杀父之仇,以及报仇之日的遥遥无期。而在这篇小说里,令傅侗文慨叹的是昔日的同志顾义仁,而今对他拔刀相向。顾义仁在大义和恩情之间选择了义,只不过,他眼中的义是家仇。自从知道傅家很可能是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他也曾满心焦灼,他忘不了傅侗文救了孤苦伶仃的自己,并资助自己远渡重洋完成课业,可最终家仇吞噬了他的理智,其实,他也误解了傅侗文,以为他是黑心商人,早已背叛了革命,所以,他对傅侗文的暗下杀机,在他自己看来,甚至是不知情的旁人看来,确实是无可指摘的。可换了一种方式来救国的傅侗文心里如何看待此事的呢?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这两句戏文让读者来补白:他极不痛快,既是为自己的有苦难言,又是为顾义仁对自己的赶尽杀绝,更为义仁背离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他当初最反感的那一类人。这样,让读者在原有情节上生发想象,以此扩充人物的心理空间,比起直接心理描写要高妙许多,作者借用了这两句戏文的意境,使小说有了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
一曲《文昭关》,不仅补白了傅侗文的内心世界,也表露出他以及像他一样的爱国志士当时报国无门的处境。
杨笃生,英年早逝。黄花岗起义的失败,列强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中国的内忧外患使他旧疾复发,深感无以报国。在辛亥革命前,选择了自杀。
傅侗汌,被侗文带上救国道路的他,留洋归国后致力于拯救百姓。他深知,眼前这个国家的屈辱史是被洋人用鸦片和大炮开启的,他何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尝试用在国外所学拯救国民,使他们不再受鸦片的毒害呢?当时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怎会想到日后,他会被保皇派所迫,受制于鸦片和吗啡——一直以来他致力于打击的东西?这是何等的讽刺,这是何等的耻辱,在泪眼朦胧中,在悲愤交加中,他哼唱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陆征祥,时任外交总长的他,平生最大憾事是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他一边心甘情愿地承受着唾骂,一边心如刀割,愧疚重重。每一天,千百次地望向林纾题写的“不忘马关”,这是他的念想,也是他对自己的告诫,可这一切都被袁世凯的逼迫击碎,他也深知,这一笔下去,便是给自己签下了死亡通知单。事后,他积极地向政府提出弥补方案,均被一一否决,知道,一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被邀请出席巴黎和会,他的心才雀跃起来。这也是中国国民的喜事,这也是一雪《二十一条》前耻的好机会。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他带领着中国使节团赶赴巴黎,但在那,他再一次遭受了打击,他看到了本该坐上谈判桌上的中国,再次成为了一块肥肉,任人宰割,尽管有顾维钧的辩才,但中国的山东还是从德国的魔爪下转移到日本的阴影之中。无力挽救晦暗的国运,但他和使节团最终还是为自己、为国家争得了一丝尊严——没有在合约上签字。
我们知道,不止这些人,还有更多的无名志士,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地奔驰在这条泥泞不堪的救国道路上。而傅侗文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他是坚强的,我们不难想见,当他目睹他的这些至亲、故交其结局或远走他乡,或悲愤而亡时,他心中早已空了一个洞,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对这些人的想念便会化为一股罡风,穿胸而过,但在白天,他面色如常,用满腔爱国之血抚慰心中伤痕;他是明理的,早先的他是激进的,但是维新变法的失败,弟弟侗汌让他清醒过来,曲线救国也不失为救国良策,于是他做实业,积累财富,以养一支对抗北洋军的军队。他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宛央,因为她的父亲,他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多年后,因为她“博采西医,强我中华”的志向,她和他并肩走在同一条报国道路上,互为支撑,又相互独立。在他们眼中,有国才有家,他们的爱情,虽没有鲜花和烛光,但赢得了无数掌声。
很早以前读过墨宝非宝的《我的曼达林》,那是一本可心读物,仿佛闲暇的午后享受的清新下午茶。而在读这本《十二年,故人戏》时,我则正襟危坐,在淡淡书香中,一个硝烟四起的中国向我迎面扑来,我仿佛听到了志士的嘶声呐喊,过去学历史,一打开近代史,我总是直皱眉头,不忍多看,我心酸于祖国曾遭受到的屈辱,而今,循着二宝的文字,我不由自主地贴近了那段历史,我触摸着近代中国的深刻掌纹,感念着那个时代由无数个傅侗文用鲜血和意志塑造出的中国精神。
为什么这本小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是因为历史的刻刀,雕凿出无数故人坚毅的面庞,历史的血雨,淬炼出无数故人强健的信念,而正是这无数故人,增加了这本小说的厚度,书写着中国历史的凝重一页。
评分: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