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熬夜看完了,如果说前面四卷是温馨,美丽,意气风发,那么后面两卷就是左右为难,就是血雨腥风,就是壮志难酬,掩卷之余,为那一代名将裴行俭深深叹息。
在这本书前,裴行俭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历史人物,数个称号,几段故事。而在这本书后,他对于我来说一个深深印刻在心中,在脑海中,一个无法替代,无与伦比的偶像。他聪慧无双,他洞察人心,他算无遗策,他爱着大唐,并以此为傲。年轻的他,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他曾经失去了第一个妻子,曾经心灰意冷,曾经一蹶不振。但是在遇到琉璃后,在经历了起起伏伏后,他更加地有耐心,有能力,有魄力,用自己的心智去安邦定国,去富国强民,去创造一代盛世。在西州的日子,是琉璃,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虽然有麴世子不时作怪,然而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一样爱民的心,他们殊途同归,他们不打不相识。那一囊沙场上的桃花烈酒,和着烽烟与大风,和着为国为民的热血,终让裴行俭与麴世子成为莫逆,倾心相交。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屠城,马贼,突厥来攻,一次次的险境,一次次的磨难,他们从没有退缩,终使得西州各地有了富足的日子,有了暂时的太平。而裴长史的大名,也响彻了西州各地。致使十几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欢迎的队伍络绎不绝,而他一声高呼,从者过万。他在西州成为一个传说,一个神奇,一个符号。
再次回到长安后,在高宗和武后之间,他的报国之路显得那么难,那么难,那么难,然而他从来没有退却。他愿意去做最难的事,愿意去面对最多的不平,愿意去接受最不堪的结局。他为国选才,不惜得罪所有的权贵;他为国征战,却被抹杀所有功绩,高宗更是违背他的承诺,杀了来投降的突厥人。而在国家又需要他去征战的时候,他仍然欣然领命,再次出征。而他知道,这次他只能战死疆场,因为他已封无可封。即使这样,他也仍然愿意为国出战,保一方平安。他的一生中,有太多的起伏,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他一直秉承着问心无愧的原则,付出自己的所有,只为大唐的强盛和平安。一身报国,直到双鬓已白,敬之,佩之。
书中对武后的描述,也让我觉得比较真实。她有着过人的智慧,也有着过人的坚忍。她开始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然而在世事变迁中,她也不得不武装起自己,与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打压下,她次次生儿育女都艰险无比。小公主的羸弱,一次轻忽就会让她香消玉殒,而她只是利用了那次轻忽而已。她并不善妒,但是对于月娘,她却无法忍耐,因为月娘想要替代她的想法触到了她的底线。在月娘死后,武后的亲情就慢慢崩塌了。姐姐疏远了,母亲想要保住贺兰敏之。而贺兰敏之却因为月娘的死,一直报复着所有李家人,甚至离间武后与儿子的感情。从此以后家无宁日,所有的亲情都迅速变质,而在皇家,这一切就意味着血雨腥风,意味着生死离别。而在失去了一切以后,武后所能抓住的也就只有权力了。谁也不是无辜的,却谁也有自己的不得已,而结局却是如此血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