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喟叹王朝凋零的挽歌——评《柔福帝姬》
历史车轮自唐碾过,来到了宋,它载不动这个羸弱朝代的万千愁绪,不免咯吱作响,走得磕磕绊绊。其实,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知道这是《孤城闭》之后的历史了,我犹豫着是否要打开它,不禁设想着书中扑面而来的诸多压抑——畏缩、懦弱、苟且、悲伤、绝望。但,我又不禁好奇作者将会如何呈现这个让人倍觉屈辱的时代,这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
以往的同类型小说,大多是以男性视角述说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或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倾诉一段缺憾或圆满的爱情,而这本小说,乍看书名,只觉平平无奇,它究竟有何魅力在成书后的十余年时间里,能够一版再版呢?
我想,人物的魅力功不可没。
柔福帝姬,小名瑗瑗。瑗,有玉璧之意。《说文解字》写道:“玉,石之美也。”而我觉得,玉,也可以形容瑗瑗的风骨。
小说起笔是遭遇了一番磨难的瑗瑗回到了宋国,她的行为做派颇为尖刻骄横,很不讨人喜欢。那时,我不禁有些担忧,这样一个另类人设能否担得起主人公的大任,能否支撑得起整个故事呢?没想到,随着情节的推进,自己原先对瑗瑗的厌烦之情已经不知不觉转为深深的钦佩了,曾经的忧虑也消弭无痕。
其实,看似蛮横刻薄的瑗瑗曾经也有花开春暖的曾经。
靖康之难前的瑗瑗,畅意地活在华阳宫的花影之下,那里有慈爱的父皇,有温婉的母妃,她就像养在温室中的一朵娇柔的花,惹人怜爱。我想如果没有那场灾难的话,那么她会和一般皇家公主一样,下嫁或和亲,平淡走完被规划好的一生吧。
但,突然一天,金兵的铁蹄踏碎了这一切,她的生活一瞬陷入泥淖,一夕之间,她由一国尊贵公主沦为任人驱驰的奴隶。曾听人说,人在突遭变故后容易性情大变,所以瑗瑗的性格变化也不难理解。但她真的变得像众人眼中的让人难以忍受吗?在金国,她曾怒骂玉箱,厌恶她对敌国人的奴颜媚骨;她曾唤委身于宗贤的韦后为皇后娘娘,提醒韦后贵为宋国国母,不可贪念一时安稳而忘记家国的责任;她还曾挥舞着从田间拾得的一把锄头重击欺侮宋女的金国人,难以想象,瘦弱的她如何举起沉重的锄头冲向粗野的金国人,但我能想象,周围一众宋女瑟瑟发抖地看着同胞被辱,而当中的她枯槁疲惫的脸上,一双眼睛定然闪烁着坚毅的神采。也许有人说她只是匹夫之勇,只是一味逞口舌之快,或是一时热血上头,却忘了自己身在敌营的处境。或许在谋士眼中,她的这种做法毫无可取之处,可是比起任由敌方欺凌的弱懦模样,我更欣赏她的这种无畏、果敢。在国土沦陷的飘摇处境,这份赤子之心显得尤为难得。
读至此,再回顾小说开头瑗瑗塑造的恶女形象,便不觉得其面目可憎了。细察之下,发现每次她发生不被人所喜的情况都是和其不懂变通有关。当体弱的太子被香炉坠地声响所吓死,她说他性情弱懦将来不能堪当大任,不如早死的好;当婴茀劝慰她忍辱负重活下来以待回国是为理智,她反驳靖康耻一日不雪,在哪活着都是苟且偷生;当九哥赵构准备带她前往越州躲避南侵的金兵,她咄咄逼人,认为大宋不能未战先怯,力劝他北伐早日收复失地。难怪,九哥曾评价她遇风易折,不会审时度势;太后希望她不要过于执着,不妨随遇而安;宗隽也劝她不如安分度日。诚然,瑗瑗爱说些不中听的话,但这些听起来刺耳无比的话何尝不是说在了这些人的心坎上了呢?这些话其实早已盘桓于她心很久了。自被俘到金国,一夕之间真切体会到国破之痛,这耻辱仿若一颗种子悄无声息地在她心里扎根,长此以往也衍成绝境中的一个希望,那是她漂浮在金国苦海的一根救命稻草——称帝的九哥挥师北伐一雪靖康耻。
这希望,这根救命稻草并非毫无根基。她的九哥武功卓绝,年纪轻轻便登基称帝;她的九哥当年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请行,出使金营;她的九哥在金营掷地有声地应对诘问。可这希望有时会脆弱得不堪一击,在宗隽那里,她知道了她的父王和弟兄爱看的书和敌国权力中心的人不一样,她第一次知道缠足不是女性身份的象征,而是无用的习俗,她开始第一次思考国家为何遭受劫难的原因,她有些隐隐感到了故土破碎的未来。果真,归国后,眼见九哥一次又一次地撕裂她的希望,直至她的死亡。
在王座上的九哥为何与多年前的判若两人,对于步步紧逼的金国只会一味躲避?我以为,可以从文中婴茀对赵构的一句评价来入手:他如秋天清风,冷冷掠过,知道自己最终追寻方向。十九岁的赵构自动请缨出使金国,固然有着一腔为国热血,但不能否认,还有着改变母亲在宫中卑微地位的考量,为人子女有此想法无可厚非。我想读者更为耿耿于怀的在于他登基后种种软弱行径。
其实,他也曾想过建功立业。曾在建国初期,他重用过主战派大臣,把自己的家属转移到南方,独留自己在中原,试图抵抗金兵,只可惜,有良将无好兵。由土匪招安而来的军队一击即溃,使得他一路南逃。数年的逃亡生涯,使他看清了这个国家的积弊,官员的两次逼宫,使他暗下决心要好好“驾驭”朝中之臣,不让他们僭越作乱。于是,他久久偏安江南一隅,放弃直捣黄龙的良好战机,只因一旦迎回被俘二帝,他的皇位可能不保;以后数年,在“驾驭”朝中之臣方面,他果然做的很好,利用奸臣,铲除异己,皇位越坐越稳。他果真如秋天清风,冷冷吹过,审时度势,选择了最终追寻方向——巍巍皇权。这样的九哥,瑗瑗怎可能用感情改变他呢?他们之间注定以悲剧收场,王师终究无法北定中原。
这本小说不止有遗憾的爱情,更有山河难收的凄然。为何作者选择以瑗瑗的视角来眼观这段屈辱史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她骨子里的至清至净吧,她曾亲眼看见烈女为尊严而抗争,曾亲眼看见更多曾养尊处优的贵妇奴颜卑膝只求苟活,曾亲眼看见尽进忠言的谏官被打杀,曾亲眼看见九哥从意气风发走向恋栈权位的衰朽,她大概是整本小说中唯一一个反思宋国衰亡的女性了吧,但她仍想尽办法提醒身边人,提醒九哥,不忘使命,尽管她最终成了野心和皇权的牺牲品,但她宛如屹立在乱世中的一株翠竹,她坚守道心,她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凛然让我肃然起敬。
大宋在瑗瑗自戕一百多年后,轰然倒塌。后人重读这段历史,大都一边吟诵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边痛骂着南宋皇帝的苟且偏安,他们很难想到在历史的大浪中,曾有一朵清亮的浪花,曾想逆势而上,将国家引回正道。这便是优秀历史小说的魅力吧,在史实和想象完美结合之下,故纸堆中的历史得以鲜活起来,读者不仅能看到有血有肉的宫内之影,还能感受一出天人之际的命运悲剧,更能聆听到山河破碎这哀哀暮鼓之下的最亮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