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2-10-14 16:47 |
---|

|
本帖最后由 tulsi 于 2016-11-11 14:19 编辑
【下载链接】
《材料帝国》(完结)作者:齐橙 TXT下载
【文案】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工业大国的基石。 秦海,一位来自于21世纪的材料学专家,穿越到了1985年的一家小农机厂。于是,一切遗憾终将不再,一切辉煌得以续写。 电性功能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生物医学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化学薄膜材料、智能材料、敏感材料、储氢材料……种种神奇,尽在《材料帝国》。
【书评】
这本书是柔冰强烈推荐,因为是男主文,下载之后一直没看。fish之后又强推数次,正好遇上书荒,翻开之后,发现真是一本好书。不过这本书的读者大概有一定的限制性,有些理工科的背景可能更容易接受故事的框架和情结,还有对国企,八九年代社会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脉络有些兴趣的,很适合读这本书。如果想找情情爱爱的,可以绕道。
秦海,一位来自于21世纪的材料学专家,穿越到了1985年的一家小农机厂。以后代的知识为先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转化为财富,财富继续推动材料工业的研发和发展,涉及电性功能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生物医学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化学薄膜材料、智能材料、敏感材料、储氢材料。。。秦海有金手指,不过金手指的作用一来是推动材料工业的宏观索引,二来金手指用的还算合理,男主大多时候是透露一些关键信息,但是具体的研发和产业化是依靠诸多的业内专家和财物的堆积,也就是说男主利用先知的技术赚来巨额的财富,给国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搭建了一个材料工业研发和产业化的平台。这个平台不是一人可筑造,有个人,有企业,有政府,缺一不可。作者也许略略偏重了一个元素,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失衡,而且从金手指的结果回头看我们这几十年也是不缺人,不缺钱,只是缺一个索引,缺实事求是的强力去推动,这个也许最终都会落在制度的改革。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工业大国的基石。这句话真实在。中国在八十年代后,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大量引进技术的方式,但是因为材料和工艺上的落后,我们往往可以做一个庞然大物,比如600MW的燃煤发电机,却必须引进其中的核心器件,比如其中的转子和叶片。二三十年的技术引进慢慢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原因:(1)国外技术领先十数年,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后继者想绕过专利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很难;(2)领导讲究任内业绩,新材料新工艺需要国家拨大钱,而且可能长时间没有成果没有突破,任期内业绩也决定了国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基础工业攻关项目短平快,以机器成型为主,核心器件采购为辅,完成国产化的初步进程;(3)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基础工业研究部门,一来没钱,逐步演变成以发论文为主;二来没有将技术产业化,或者将技术申请专利卖给企业获得收益转而支持持续研发的能力;(4)民营企业受限太多,中国的民营企业从80年代放开,其原始资本的累积,随时可能被法律追责,技术不值钱,技术入股将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转为股份公司,技术评估和资产评估,有没有可能国有资产评估过低,最终给个侵占国有资产的罪名?经济法律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导致民营企业不依附政府则随时可能被翻盘;(5)对外的经济贸易,从来没有什么天然的敌人和天然的朋友,以利益为导向,明白规则占先锋,不明白规则的先花学费。我们曾经听过一些以低价竞标的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国际规则不能逾越的地方,成本多次增加,最终巨额亏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随着九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很多做技术的人,做贸易的人赚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可是很快被粗放的房地产经济给压制了空间,创业十年不如北京上海买套房。现在科学家的待遇不如演员,大概中国的经济又将面临重大的变革。我们身在其中,读二十年前的那场经济变革历程的书,共鸣处甚多。查了查作者,感觉此人功底甚深:作者齐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怪不得。看完这本,还会去看他的另外两部工业相关的书籍:《工业霸主》和《大国重工》。
【评分】
5分,对国企,八九年代社会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脉络有些兴趣的读者,强烈推荐阅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